甘肅農業大學靶向發力、精準施策,強化科研攻關,提升立項層次,“十三五”以來,共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自然(社科)基金等各類項目1800多個,到位總經費6.2億元,取得了一批學術影響力大、行業貢獻度高的科技成果。
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賦予高等農業院校的歷史使命,也是發揮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契機。多年來,甘肅農業大學通過深入實施“一懂兩愛”人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品質農業”科技引領、“美麗鄉村”創新服務等工程,有力助推鄉村實現全面振興。
【資料圖】
開展特色耕讀教育
甘肅農業大學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主動融入新農科建設帶來的發展機遇,不斷優化專業布局,強化學科交叉,完善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體系,學校近七成專業進入國家、省級“雙萬”計劃建設行列。
作為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甘肅農業大學十分注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度參與針對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組織和家庭農場、牧場農技人員的培訓項目,接續壯大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鄉村產業振興生力軍。
近年來,學校立足農科人才實踐性強的特點,打造寬廣實習實訓平臺,開展特色耕讀教育,引導青年學子把厚植“三農”情懷與踐行強農興農使命結合起來,努力成為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的“一懂兩愛”“三農”人才。甘肅農業大學70%的畢業生扎根基層,踴躍奔赴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
打通逆向創新鏈條
甘肅農業大學靶向發力、精準施策,強化科研攻關,提升立項層次,“十三五”以來,共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社科)基金等各類項目1800多個,到位總經費6.2億元,取得了一批學術影響力大、行業貢獻度高的科技成果。2022年,該校北方特色作物機械化收獲裝備團隊針對制種玉米性狀研發的收獲機,為河西制種玉米的集約化生產安裝了強勁引擎,助力河西走廊撐起中國玉米制種業的“半壁江山”。
今后,甘肅農業大學將緊盯高水平開發應用和成果轉化,進一步打通田間地頭到實驗室的逆向創新鏈條,依托重點培植的干旱生境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47個科研平臺,以及“黃河上中游生態保護與農業高質量發展”“國家高寒草地鼠害防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切實提升基礎研究動能、加大高層次人才引育力度、加強學術合作交流,更好賦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質高效發展。
打造“兩院”服務模式
用接地氣、暖人心的服務,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序銜接,是農業院校的職責所系、使命所然。決戰脫貧攻堅戰中,甘肅農業大學結對幫扶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岷縣,探索出一條“黨建扶治+產業扶智+文化扶志”的品牌之路;引導青年大學生開展“強國有我、振興鄉村”主題實踐,協助修訂鄉規民約、打造鄉村文化墻、舉辦文藝會演,極大豐富了百姓精神生活。同時,該校打造甘肅農業大學專家院帶動鄉村農家院的“兩院”服務模式,現已建成35個“兩院”服務模式點,遍布甘肅13個市州。
未來,甘肅農業大學將深化與24個地區、40多家企業簽訂產學研用合作協議,聚力開展“雙十百千萬”科技服務鄉村振興行動。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中,該校將繼續組織專家教授在線“坐診”、指導答疑;號召教師利用業務專長,線上入駐省內外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一站式、精準化、零距離服務;遴選科技小院、科研基地和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為試點,開展半托、全托式訂單農技服務,積極推行優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上門入戶的新機制,用硬核服務的支撐供給,奏響一首鄉村振興的共鳴曲。
(作者:趙凱,系甘肅農業大學黨委書記;記者頡滿斌整理)
(責編:何淼、熊旭)